12月3日上午,国家医疗保障局在京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布2021年国家医保药品新版目录。北大博雅特聘教授、国发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全球健康发展研究院院长刘国恩教授应邀出席发布会,并作为此次国家医保目录的药物经济学专家组组长做相关发言。
发布会上,国家医疗保障局医药服务管理司司长黄华波、国家医疗保障局医疗保障事业管理中心副主任隆学文、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工伤保险司副司长张晗,作为此次目录调整的相关负责,先后介绍了最新目录调整的总体情况并回答媒体提问。北京市医疗保险事务管理中心主任郑杰,中国癌症基金会理事长、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原副院长石远凯教授,也分别作为参与此次目录调整工作的专家代表发言,解读本次目录调整工作的特色、成效和意义。
刘国恩教授从药物经济学如何促进价值购买角度的发言表示,2021年国家医保药品目录出台,无论从什么角度看都取得了空前进步。当然这不是说本次目录调整工作完美无缺,而是指比过去更好。面向未来,仍然还有成长和进一步改善空间。
刘国恩教授强调,此次目录调整工作有三大原则,不可动摇的第一大原则就是“保基本”;第二大原则是系统性、科学性和公正性,所谓系统性就是确保不出现系统性错误,科学性的基本要求是可重复,公正性包括公开、透明、公平;第三大原则是强调经济性的同时重视创新性。创新性是当前所有药品最重要的基础,也是未来不断有好药品上市的保障。只有创新药更好地纳入医保目录,才可能不断提高社会用药质量和科学水平。
刘国恩教授列举多组数据,表明最新目录调整工作取得了显著进步。
一是从2016年1月1日到2021年的6月30日上市或说明书调整的174个药品申请了此次国家目录,其中新上市药品161个,比例高达93%,体现了国家医保目录对新药的鼓励支持。
二是相比2020年医保新增96个药品中五年新上市的药品68个,比例为71%,2021年医保新增67个药品中66个是五年新上市的药品,比例明显提高,其中27个创新药还是当年上市、当年入保。
三是23个参与谈判的国产重大创新药有22个顺利入保,且从获批上市到纳入医保目录的平均周期是一年零两个月,提速前所未有。
四是2018年到2021年累计谈判成功的46个国家重大创新药物,平均降幅都低于其他药物,充分体现出基于科学证据对创新药物的政策性倾斜。
与此同时,2021年国家医保药品目录还纳入了一些重要药品种类,充分考量患者疾病负担,这包括个人疾病负担最严重的20多个肿瘤药、非常难以攻关的老年痴呆症药物、群体性疾病负担较大的心脑血管相关疾病药物,如代表性的降血脂、抗高血压药物,也加大了罕见病药物的保障力度。
刘国恩教授最后分析,此次目录调整工作之所以能够取得长足进步,得益于制度上的四点改进。
一是落实系统性原则,比如药物经济学专家组工作中,为了确保来自不同科研院所的专家们开展测算的尺子统一,首次制定药物经济学测算指南,并对每位参评专家系统培训,以降低系统误差。
二是特别强调创新业务的价值,着重从疗效、安全和依从性三方面考察,并分别作为价格上调的重要因素。
三是提升科学性,为尽可能降低评审专家个人的数字误读,今年从机制上设立两个药物经济学专家背靠背独立测算同一个药品,以提升每个药品评审的质量和科学性。
四是秉承公正性原则,提高与企业沟通的质量,认真听取企业反馈,并由企业直接将反馈意见给测算专家,同时高度尊重测算专家的独立意见。
目录调整结果显示,最新的2021国家医保药品目录内药品总数为2860种,共计74种药品新增进入目录,涉及21个临床组别,新纳入药品精准补齐肿瘤、慢性病、抗感染、罕见病、妇女儿童等用药需求,患者受益面广泛。
最新目录将于2022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与原市场价格相比,通过谈判降价和医保报销,预计2022年可累计为患者减负超过300亿元。
撰稿:王志勤 | 编辑:王贤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