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国家医保目录的持续调整与完善,罕见病药物的研发与供应逐渐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近日,北京大学全球健康发展研究院院长刘国恩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罕见病患者面临的医疗条件相较于常见疾病更为严峻。由于罕见病药物研发需要巨大的投入,且市场回报率较低,因此目前的研发生产量仍然不足。
刘国恩指出,罕见病药物的研发生产需要耗费大量时间和资金,一款新药的研发往往需要10年以上的时间和至少10亿以上的投资。由于罕见病患者群体较小,市场容量有限,因此社会投资机构往往对罕见病药物的回报率持谨慎态度。
针对这一问题,国家医保目录在制定过程中加大了对创新药物的支付力度。刘国恩表示,医保目录对罕见病药物的支付标准要高过一般性的药物,但具体的支付标准取决于每年医保基金的规模和药品本身为罕见病患者带来的健康收益。药物经济学的研究成为决定药物支付标准的核心内容,确保医保资金更精准地用在刀刃上。
尽管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创新药物和罕见病药物的支付标准上仍存在一定差距,但这一差距预计会随着医保政策的完善和支付能力的提升而逐渐缩小。刘国恩认为,我国相对较大的罕见病人群规模为药物研发企业提供了市场优势,加上医保政策的持续引导和科学化、系统化的管理,都将为罕见病药物研发领域创造有利的发展条件。
刘国恩强调,为了更好地支持罕见病药物的研发和使用,科学的评价和药物经济学的分析不可或缺。这些手段可以帮助决策部门更准确地了解新药与旧药相比带来的患者受益和费用增加情况,从而更合理地安排医保资金。同时,随着支付手段的不断完善,医保资金的利用效率也将得到提高,进一步促进罕见病药物的研究和开发。(记者张梦凡 蔡琳)
[ 责编:涂子怡 ]
来源:光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