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师资团队/ 全职|双聘/ P/ 潘聿航/ 学术动态

研究观点|疫情政策侧面揭示我国空气污染防治重难点

长期以来,国内外研究均证实因燃烧化石燃料导致的颗粒物(PM)空气污染构成了居民健康的巨大风险。例如,过往研究表明,中国城市PM2.5的周均浓度如果每上升10微克/立方米,则同期因呼吸系统疾病导致的死亡率会增加2.2至3.25%。

自2012年以来,我国的空气质量已经取得了极大改善,颗粒物浓度大幅下降。在大气污染的治理过程中,了解空气污染的主要来源一直政策制定的核心议题。我院潘聿航助理教授与合作者在Nature旗下子刊《Nature Sustainability》发表研究论文,利用新冠疫情期间的疫情管控政策侧面推断了我国空气污染的防治重难点。

研究论文指出,疫情管控政策显著提高了城市的区域空气质量。在执行疫情管控的城市内,2020年前两个月内的空气污染水平下降了25%。在人口与工业密集的北方供暖城市,如中国人口大省河南省的省会郑州,空气污染下降了50%以上。工业大城的空气质量改善亦有效带动了周边一些未进行疫情管控城市的环境质量提升。例如,研究亦显示,在未被疫情管控的城市,其PM2.5浓度也较去年同期下降了8%。按此推算,虽然疫情期间的政策管控对社会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损失,却也可能意外地减少了约2.4至3.6万因空气污染而导致的早死案例。

研究表明,我国空气污染治理依旧任重道远。因为即使疫情管控期间大多数非必需的工业、商业生产活动已经停止,但降低后的PM2.5浓度依旧是世界卫生组织建议值的4倍以上。该研究的一个重要意义是实证了工业生产、交通出行等活动是我国环境污染的重要来源。论文指出,我国如需实现空气质量的大幅改善,重难点是需要继续推进使用清洁能源,特别是逐步减少对煤炭的依赖。该项研究亦被引用于联合国政策简报(Policy Brie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