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师资团队/ "全球健康发展奖励计划"青年学者

专家发文指出中国农村生活能源转型助力碳中和与健康改善

农村居民能源向现代能源转型对于中国实现“碳中和”目标、空气质量改善目标至关重要,有助于协同实现获取清洁能源、良好的健康与福祉等可持续发展目标。然而,目前较少有研究关注省级层面农村居民能源系统实现“碳中和”目标的转型路径。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谢杨课题组与合作者基于北京大学研发的能源-环境-经济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估模型(IMED综合评估模型),在省级层面分析我国农村居民能源系统实现“碳中和”目标的转型路径,上述研究成果日前在线发表于《自然·通讯》。

“这将为农村能源低碳转型、区域空气质量改善、先进炊事/取暖设备部署等多维政策提供学理支撑和前瞻见解。”论文通讯作者谢杨说。

此项研究通过构建“省级居民能源系统模型-空气质量模型-健康评估模型”综合模型框架,基于情景分析法和大量的敏感性情景在省级层面模拟农村居民部门实现碳中和目标的能源转型路径,进一步分析空气质量协同改善产生的货币化人群健康效益能否抵消技术转型成本。

研究发现,中国农村现代能源助力碳中和与人群健康改善。我国可在农村地区推广电炊事设备和空气源热泵,帮助农村炊事、取暖能源由传统固体燃料向电力和气转型,实现“碳中和”目标的同时大幅改善农村家庭能源贫困。农村居民部门的低碳转型将明显改善北方地区的空气质量,2050年全国预计避免约75500例PM2.5相关过早死亡,其中北方地区占69%。值得注意的是,农村居民部门实现“碳中和”目标的健康效益可观,大部分省份的货币化人群健康效益可抵消转型成本。

本研究将全国农村居民能源调查和排放清单等本土化特征数据库融入IMED综合评估模型中,有效提升了农村居民能源模型的模拟精准度,支撑分析省级农村居民能源系统协同实现碳中和与空气质量改善目标的路径。

论文由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谢杨副教授指导博士生马腾和博士后方艳茹共同完成,主要合作者来自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北京大学碳中和研究院等机构。(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晋浩天)


转载自 光明日报客户端

责任编辑: 王鲁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