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6月21日,由全球化智库(CCG)主办的第八届中国与全球化论坛在京举行。北京大学全球健康发展研究院院长、北大博雅特聘教授刘国恩在以“21世纪的中国与全球化”为主题的全球化30人圆桌论坛上发表以下观点:
在过去一个多世纪两次大的全球化浪潮当中,中国有幸赶上第二波,并在新世纪初加入以WTO为标志的新经济主义全球化,有人甚至称为“发现第二次新大陆”。全球化的进程遇到空前的挑战,但还没有到逆全球化的地步。在目前有限的全球化发展议程当中,人类健康和全球变暖,是比较容易进行对话的主题。我作为中方召集人参与了过去五年的中美健康二轨对话。
世界上的万物,无论是小到微生物还是大到一个国家政体,在比较弱小的时候,其共同点就是它的弱点、弱势是突出的,亮点、优势比较少,因此也更为可贵,成为自身和他人更多强调的东西。所以,人际舞台、国际交流,弱者的自强不息,强者的宽容甚至忍让会成为比较普遍的表征,但强者壮大后,主要表征更多转化为亮点、优势甚至强势,而弱点和不足逐渐退居到次位。这时,挑剔强者出现的问题,司空见惯。比起大国而言,如何应对、适应别人对我们苛刻的要求可能是国际舞台上需要长期面临的挑战,并且需要不断地提高直面问题的勇气。
要学会、要积极主动地进行非完美的国家定位,变被动为主动。俗话讲,人无完人,对于大国而言,更不可能完美无缺。因此,面对问题的挑剔,除非绝对的无中生有,有两个不同的选项:一是予以坚决的否认和极力的反驳,这是常见的做法之一;二是跳出对方苛求完美的陷阱,避免进行横向对比,而是强调自身在相关问题上纵向的进步。
朱镕基总理在1999年访美时,展现了教科书级的访问。当时在华盛顿记者会上有人提出尖锐的人权问题,受到中外人士的高度关注,朱总理回答三点:1.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自己在人权方面大有进步;2.应该以历史的观点来看待人权问题,人权是一种随历史演进的观念;3.中国的人权状况在这种背景下确实还有改善的空间,因为中国的封建制度、封建社会长达数千年,人民受历史背景的影响,观念上可能根深蒂固。并且他最后表示,有关人权问题,我们愿意听听你们更多的说法,也愿意进行更多对话。我当时反复看这段视频,面对极其复杂的问题,朱总理有担当,并讲了真话,赢得了中外人士的一致好评。我想他在当时访美期间是给中国加了分的。这样回答问题,能为未来全球化当中扮演大国角色奠定更好的基础。
来源:CCG全球化智库